儗字的意思和解釋
儗
⺅部 共16畫 左右結構 U+5117 CJK 基本漢字
儗字概述
〔儗〕字拚音是(nǐ,yí,yì,ài),部首是⺅部,總筆數是16畫。
〔儗〕字結構是左右結構,可拆解為(⿰亻疑)組成。
〔儗〕字倉頡碼是OPKO,五筆是WXTH,四角碼是2728.1。
〔儗〕字統一碼UNICODE是U+5117,位於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(基本漢字),十進製:20759,UTF8:E58497。
儗的意思
儗 nǐ ㄋㄧˇ
基本解釋
①《廣韻》魚紀切,上止,疑。
②準備,打算。
③古通“拟”,比擬。
④茂盛貌。草木、莊稼茂盛的樣子:“黎稷~~”
⑤眾多。
⑥遲疑。
⑦凝滯。
⑧超越本份。
⑨草擬,依照。
⑩比劃。
儗 yì ㄧˋ
基本解釋
①《廣韻》魚記切,去誌,疑。
②遲滯;遲疑。參見“儔儗”。
儗 ài ㄞˋ
基本解釋
①《廣韻》五溉切,去代,疑。
②《廣韻》海愛切,去代,曉。
③見“儓儗”。
儗 yí ㄧˊ
基本解釋
①《集韻》魚其切,平之,疑。
②疑。謂因疑惑不解而羞愧。
儗的越南字釋義
儗
◎同“𠉝”。
儗的國語辭典解釋
儗 nǐ ㄋㄧˇ
詳細解釋
動
1.僭越、超過。
《漢書 · 卷四七 · 文三王傳 · 梁孝王劉武傳》:“出稱警,入言蹕,儗於天子。”《新唐書 · 卷二四 · 車服誌》:“武德四年,始著車輿、衣服之令,上得兼下,下不得儗上。”
僭儗。
2.比擬。
《禮記 · 曲禮下》:“儗人必於其倫。”《漢書 · 卷二九 · 溝洫誌》:“且褒斜材木竹箭之饒,儗於巴蜀。”
3.摹仿、仿照。
《新唐書 · 卷二二四 · 叛臣傳下 · 高駢傳》:“新聲度曲,以儗鈞天。”宋 · 陸遊《秋晚歲登戲作》詩:“菊花香滿把,聊得儗陶潛。”
儗的兩岸詞典解釋
儗 nǐ ㄋㄧˇ
詳細解釋
1.《書》逾越本分;超過。
武德四年,始著車輿、衣服之令,上得兼下,下不得儗上(《新唐書‧卷二十四‧車服誌》)。
2.《書》比較;相比。通“擬”。
雖聞義則徙,道存於起予;而儗人失倫,事均乎玩物(唐‧駱賓王《答員半千書》)。
3.《書》摹擬。
菊花香滿把,聊得儗陶潛(宋‧陸遊《秋晚歲登戲作詩》)。
儗字的翻譯
compare with, draw analogy with
nachahmen, fraglich
douteux, suspect, imiter
カイ ガイ ギ なぞらえ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