耏字的意思和解釋
耏
⽽部 共9畫 左右結構 U+800F CJK 基本漢字
耏字概述
〔耏〕字拚音是(nài,ér),部首是⽽部,總筆數是9畫。
〔耏〕字結構是左右結構,可拆解為(⿰而彡)組成。
〔耏〕字倉頡碼是MBHHH,五筆是DMJE,四角碼是1222.2。
〔耏〕字統一碼UNICODE是U+800F,位於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(基本漢字),十進製:32783,UTF8:E8808F。
〔耏〕字在《通用規範漢字表》的三級字表中。
耏的意思
耏 ér ㄦˊ
基本解釋
①同“而”,胡須:“以麝揉蘇,澤~顏鼻耳。”
②獸多毛。
③古水名,在今中國山東省淄博市西北。
④姓。
詳細解釋
名詞
◎胡須 當耏者完為城旦舂。——《刑法誌》 耏罪亡命。——《後漢書·光武紀》。注:“輕刑之名。一歲刑為罰作,二歲刑以上為耏。
beard;
耏 nài ㄋㄞˋ
基本解釋
◎nài ㄋㄞˋ 古代剃去頰須、以示懲處的一種輕刑:“刑有髡、鉗、刖、劓,小罪~。”
耏的國語辭典解釋
耏 ér ㄦˊ
詳細解釋
名
1.頰上的須毛。
《後漢書 · 卷三 · 肅宗孝章帝紀》:“沙漠之北,蔥嶺之西,冒耏之類,跋涉懸度。”《新唐書 · 卷二二一 · 西域傳下 · 波斯傳》:“祠夕,以麝揉蘇,澤耏顏鼻耳。”
2.姓。如漢代有耏蹠。
耏的兩岸詞典解釋
耏 ér ㄦˊ
詳細解釋
1.《書》兩頰上的須毛。
祠夕,以麝揉蘇,澤耏顏鼻耳(《新唐書‧卷二二一‧西域列傳下‧波斯》)。
2.姓。
耏 nài ㄋㄞˋ
詳細解釋
◎《書》古代一種輕度刑罰,隻剃去鬢須而不剃發。
刑有髡、鉗、刖、劓,小罪耏(《新唐書‧卷二二一‧西域列傳下‧波斯》)。
耏字的翻譯
whiskers
Trotz bieten, Bart (S)
barbe, (nom de famille)
ジ ニ ダイ ナ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