韪字的意思和解釋
韪
⻙部 共13畫 半包圍結構 U+97EA CJK 基本漢字
韪字概述
〔韪〕字拚音是(wěi),部首是⻙部,總筆數是13畫。
〔韪〕字結構是半包圍結構,可拆解為(⿺是韋)組成,造字法是形聲字。
〔韪〕字倉頡碼是AOQS,五筆是JGHH,四角碼是6580。
〔韪〕字統一碼UNICODE是U+97EA,位於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(基本漢字),十進製:38890,UTF8:E99FAA。
〔韪〕字在《通用規範漢字表》的二級字表中,屬次常用字。
韪的意思
韪 wěi ㄨㄟˇ
基本解釋
◎是,對(常和否定詞連用)冒天下之大不~。
詳細解釋
形容詞
1.形聲。從是,韋聲。本義:是;對。
2.同本義。
韙,是也。 《說文》犯五不韙。 《左傳 · 隱公十一年》君子韙之。 《左傳 · 昭公二十年》人韙其言。 《明史》
冒天下大不韙(這裏的“不韙”是“罪”,“反國家罪”的意思)
right;
3.善。
京室密清,罔有不韙。 《文選 · 東京賦》
good;
4.美好。
故開元、 天寶間,播兄弟七人皆擢進士第,衣冠光韙。 《新唐書》
fine;
韪字的翻譯
right; proper; propriety
richtig
bon, lou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