餔字的意思和解釋
餔
⻟部 共15畫 左右結構 U+9914 CJK 基本漢字
餔字概述
〔餔〕字拚音是(bù,bū),部首是⻟部,總筆數是15畫。
〔餔〕字結構是左右結構,可拆解為(⿰飠甫)組成,造字法是形聲字。
〔餔〕字倉頡碼是OIIJB,五筆是WYGY06 WVSY98 WPGY86 ,四角碼是8372.7。
〔餔〕字統一碼UNICODE是U+9914,位於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(基本漢字),十進製:39188,UTF8:E9A494。
餔的意思
餔 bū ㄅㄨ
基本解釋
①吃:“夜光之璧,不可以~。”
②申時吃的飯食:“提壺行沽,汲水作~。”
③古通“晡”,申時,傍晚:“相續道路,非朝~不得通。”
詳細解釋
動詞
◎(形聲。從饣,甫聲,本義,申時食) 食;吃 眾人皆醉,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。——《史記·屈原賈生列傳》
eat;
名詞
◎用糖漬的幹果 。
餹餔(糕點)
preserved fruit;
餔的國語辭典解釋
餔 bū ㄅㄨ
詳細解釋
動
1.傍晚進食,猶吃晚餐。
《說文解字 · 食部》:“𫗦,申時食也。”
2.吃。
《莊子 · 盜蹠》:“盜蹠乃方休卒於太山之陽,膾人肝而𫗦之。”宋 · 蘇軾《超然台記》:“𫗦糟啜漓,皆可以醉。”
名
◎申時。指下午三點到五點。或泛指黃昏時分。
《後漢書 · 卷四九 · 王符傳》:“非朝𫗦不得通,非意氣不得見。”唐 · 章懷太子 · 注:“《說文》曰:‘𫗦,謂日加申時也。’”
餔 bù ㄅㄨˋ
詳細解釋
動
◎給予食物、喂食。
《國語 · 越語上》:“國之孺子之遊者,無不𫗦也,無不歠也,必問其名。”《漢書 · 卷一 · 高帝紀》:“呂後與兩子居田中,有一老父過請飲,呂後因𫗦之。”唐 · 顏師古 · 注:“以食食人亦謂之𫗦。”
名
◎參見“𫗦子”條。
餔的兩岸詞典解釋
餔 bū ㄅㄨ
詳細解釋
1.《書》申時。下午3點到5點;泛指下午或黃昏。通“晡”。
非朝𫗦不得通,非意氣不得見(《後漢書‧卷四十九‧王符列傳》)。
2.《書》吃晚餐;泛指吃。
盜蹠乃方休卒於太山之陽,膾人肝而𫗦之(《莊子‧盜蹠》)。
3.《書》晚餐。
提壺行酤,汲水作𫗦。
餔 bù ㄅㄨˋ
詳細解釋
◎《書》用糖醃漬而成的幹果。
餔 bù ㄅㄨˋ
詳細解釋
◎《書》給予食物;喂食。
國之孺子之遊者,無不𫗦也,無不歠也,必問其名(《國語‧越語上》)。
餔字的翻譯
eat; dinner time; sunset
allaiter, nourrir, donner la becquée
ホ フ ブ くう ゆうめ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