褙字的意思和解釋
褙
⻂部 共14畫 左右結構 U+8919 CJK 基本漢字
褙字概述
〔褙〕字拚音是(bèi),部首是⻂部,總筆數是14畫。
〔褙〕字結構是左右結構,可拆解為(⿰衤背)組成,造字法是形聲字。
〔褙〕字倉頡碼是LLPB,五筆是PUUE,四角碼是3122.7。
〔褙〕字統一碼UNICODE是U+8919,位於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(基本漢字),十進製:35097,UTF8:E8A499。
〔褙〕字在《通用規範漢字表》的二級字表中,屬次常用字。
褙的意思
褙 bèi ㄅㄟˋ
基本解釋
①〔~子〕➊披風,霞帔,亦作“背子”;➋指袼褙。
②把布或紙一層一層地粘在一起。裱~。袼~(用碎布或舊布加襯紙裱成的厚片,多用來製布鞋。“褙”讀輕聲)。
詳細解釋
名詞
◎古代中國的短外衣 。
褙子(背子。一種由半臂或中單演變而成的上衣。始於唐,宋代男女皆穿,因使用和時間的不同,其形式變化甚多);褙褡(無袖的上衣。俗稱背心)
short robe;
動詞
◎把布或紙一層一層地粘在一起 。
褙裱(裱褙) 【漢典】。
stick;
褙的國語辭典解釋
褙 bèi ㄅㄟˋ
詳細解釋
名
◎短衣。
《集韻 · 去聲 · 隊韻》:“褙,襦也。”
動
◎裝貼書畫。參見“裱褙”條。
褙的兩岸詞典解釋
褙 bèi ㄅㄟˋ
詳細解釋
1.把布或紙逐層地黏在一起。
裱褙、褙鞋幫。
2.《書》短衣。
褙字的翻譯
paper or cloth pasted together
monter sur papier fort, entoiler
ハイ ヘ はだぎ